婚礼策划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婚礼策划网 > 婚礼旅行 > 正文

目录

1,番禺有什么名人

番禺有什么名人

番禺历史名人[编辑]
--------------------------------------------------------------------------------
屈大均


屈大均(1630~1696年),字翁山、介子,号冷君、华夫等,沙亭乡(今新造镇思贤村)人。生于明清易代之际,幼寄养于南海西场邵氏家,初名邵龙,号非池。父宜遇为民间医生,对大均督责极严,日必读书30页。大均年15,善诗文,与里人结西园诗社。年16,从陈邦彦受业于越秀山。同年,归番禺,复姓屈氏,更名大均,字绍隆。翌年,清兵陷广州,其父告诫说:“今之时,仕则无义,洁其身,所以存大伦也。”大均受师教父训,矢志反对民族压迫。

顺治四年(1647年),大均从陈邦彦抗清,独领义军一队。六年,往肇庆向南明永历帝上《中兴六大典书》。翌年,清兵再陷广州,为逃避清廷迫害,遂在员岗村雷峰海云寺削发为僧,法号今种,字一灵,号骚余,并将其所居名“死庵”,又佩永历铜钱一枚,以示誓不屈服清廷。

自九年始,屈大均为联络各地反清志士,远游庐山、南京、榆关和辽东、辽西等地。十六年,他在会稽与魏耕同谋匡复大计,派人送“腊丸书”与郑成功联系。六月,郑成功率水军攻南京,收复四府三州二十四县,后兵败退回厦门。十八年,清廷捕杀魏耕,大均急至桐庐躲避。次年,归抵番禺,蓄发还俗归儒。康熙元年(1662年)清廷强令沿海居民内迁五十里,大均避难入泷洲(今罗定)。四年,复北上南京,翌年再至西安,与李因笃等十五省区著名文人义士聚会。六月,与李因笃至代州,由李介绍,与王华姜成婚。八年,重回番禺。次年1月,移家东莞,旋游高、雷、廉诸州。十二年,吴三桂反正,起兵讨清,大均到湖南,上书言攻取之策,授以广西按察司副司,监督孙延龄军。后悉吴三桂阴图称帝,乃托病归家,隐居番禺沙亭,从事著述。

大均晚年以诗文为反清手段,将清廷野蛮屠杀和残酷掠夺的罪恶与人民反抗斗争的历史记述下来,激励后人继续斗争。他写的《舂山草堂感怀》诗:“慷慨干戈里,文章任杀身。尊周存信史,讨贼作词人。”表明了写作的目的、态度。他的《猛虎行》,把清军的疯狂屠杀、破坏和掠夺,比喻为吃人的猛虎,《菜人哀》则描绘广州有人自卖身为肉于市的凄惨现象。十七年,大均编著了一部史料价值很高的方物专著《广东新语》。二十七年,屈大均至澳门赋《澳门》诗六首,向国人敲起“外国频挑衅,西洋久伏戎”和“筑城形势固,全粤有余忧”的警钟。是最早以诗文揭露西方殖民主义者对我国进行扩张侵略的诗人之一。

三十五年,屈大均病逝,年67岁,葬于番禺沙亭宝珠岗。生前著作甚丰,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皇明四朝成仁录》(屈沱五书)。晚年更删订文钞10卷,其他著述尚多,在“岭南三大家”中最为人推崇。

刘敬时 孔沛然


刘敬时(1830~1926年),番禺县人。擅长医治外感传里、游走痰火症、离魂病、斑症(姜虫病)。因治愈东洋出使大臣杨书之游走痰火症及两广总督岑春煊之斑症,而被保举进京当清宫太医,为清帝及西太后那拉氏皇族治病。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刘敬时已逾古稀之年,遂告老还乡,在广州小北路天平横街2号开设医馆。病人慕名前来求诊者门庭若市,重病垂危而治愈者甚众,誉满羊城。刘敬时年逾80岁后不复诊症,潜心撰著及授徒,著有《痘科秘要》、《斑麻痘疹大全》及《藜映氏医案百例》等书,收授弟子有黄学洲等。民国15年(1926年)病卒广州,享年96岁。

孔沛然(1854~1945年),番禺诜墩乡人,清副贡生。光绪十三年(1887年)清廷设“医学经诂”科取士。孔考取后,遂闻于世。旋习西医为“博济医学堂”学士,再读“两粤医学校”以至毕业。
孔沛然先后设医馆于广州市豪贤路榨粉街61号。他以中医药为主,提倡中、西医结合。不仅运用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且用西医的视、触、扣、听,取长补短,是中西医结合的先驱者。

孔沛然治病以药味少、药量轻而效果显见长,认为药能杀病菌,亦可杀细胞;药虽能攻病邪,亦可伤正气,故主张药要轻灵巧取,切中病邪,适可而止。故人称“孔小剂”,被誉为省港医界的“四大天王”之一。

民国元年(1912年)间,孔曾受广东陆军速成学堂聘请,任军医长兼医学教习。27年,因抗战移居香港,在梨园街25号继续行医。34年6月8日病逝,享年91岁。


黎文源 杨瑞石


黎文源,沙湾乡人,活动于清咸丰、同治年间,生卒年月不详。他工壁画、灰塑、砖雕、石雕。壁画善画人物、山水、花卉、鸟兽。

黎文源在慈禧太后大修颐和园时,曾以善壁画赴京应考,评为第一名,派任“内廷供奉”,在清宫从事壁画工作。

黎文源的技艺都传给了黎普生三兄弟和杨瑞石等人,他们都是专擅壁画、灰塑、砖雕、石雕的能工巧匠。广东的四大名园、广州陈家祠等的艺术建筑,都有这些人的作品。

杨瑞石(1836~1908年),沙湾紫坭乡人。他早年有志于泥水画工,有暇即勤学苦练,悉心摹仿。后师从黎文源,画艺益精,所绘《柳燕》,用笔清丽、纤细,层次分明。画中垂柳飘舞,燕子翻飞,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祠堂壁画全在高处,要蹲或站在木吊板上,高空作业,难度较大,但杨处之泰然。他绘的《教子朝天图》,水墨交融,形态生动。他的人物壁画如《八仙图》、《三星图》、《竹林七贤》、《风尘三侠》等,均维肖维妙。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市桥白鹤社(现新广场对面)重修社坛,聘他绘画,时杨已72岁。由于年老体弱,在《柳燕》完成的时候,从两米多高的工作架上跌下来,因伤致病而逝世。


陈显良


陈显良,石楼镇石二村人,少家贫,在广州河南当花梨酸枝家具工人。鸦片战争后,失业回乡,寄寓石楼翠屏公祠内,捞捕鱼虾度日。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1851年1月),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后,广东的天地会受到鼓舞,各地农民纷纷响应。咸丰四年五月初四(1854年5月30日),陈以看龙船为名,邀集各地贫苦农民,在新造烟管岗祭旗起义,一举攻下钉桥头炮台,进入新造。陈率精锐千人渡江,初驻龙眼洞的三宝墟,继而进屯燕塘,部队扩充至万余人。六月廿六日(7月20日),红巾军陈开、李文茂、陈显良从东、西、北三面围攻广州。闰七月初六(8月29日),陈显良率2万余人从燕塘出发,进占东山竹丝岗,直扑大东门,战斗相持了八九天。十五日(9月7日)。卫佐邦偷袭燕塘,切断红巾军补给线,陈显良率部分队伍撤回新造。于十一月初十(12月29日),突袭东圃圩,杀死清军外委朱耀震,生俘守备曾鹏高、欧松茂等一批官兵。同月十九日(1855年1月7日),在四沙河面把清军香山协右营守备曾淇、外委钟光率领配有火炮的船队,一举全歼。

十二月初三日(1855年1月20日),林氵光隆从陆路攻入广州河南小港桥(今南园酒家附近),遭清军伏击,被火枪击中牺牲。陈显良率主力于翌日赶到,全力拼杀,于初五日退守新村上涌,继续苦战,十一日(1月28日),清候选同知林福盛率队从赤岗塔攻入,翌日候补道员沈隶辉率大队渡河参加“围剿”。红巾军四面受敌,于十四日全师撤回新造。陈认识到战斗的失败,与帝国主义者插手干预和幕后操纵有很大关系,乃于咸丰四年十二月廿四日(1855年2月10日),以统领水陆兵马众大元师名义,向英、美、法三国驻华领事发出照会,申明了红巾军的严正立场,揭露了帝国主义者助纣为虐的面目。

咸丰五年正月十八日(1855年3月6日),两广总督叶名琛派沈隶辉率领水师,纠合沙、茭二司团练,攻入陈头、猛涌,企图截断新造侧翼;派把总苏海率沙茭团练在市头登陆,进驻南村,阻塞新造后路;责令番禺知县李福泰“克日收复失地”,派兵从正面进攻新造。陈显良为保存实力,再图后举,乃于二十日由水路突围,翌日抵达沙湾南排头,略事休整。复于二月初三日(3月20日),入顺德,经肇庆,转战于粤、赣、湘、桂。后不详。


曾汪源 曾金城


曾汪源(1855~1915年)、曾金城(1886~1952年)父子,沙湾龙岐乡人。曾汪源于清末侨居秘鲁时,立志把橡胶引种回国,亲到橡胶原产地巴西参观学习,归国后,将带回的橡胶种子在英德县试种,因无法越冬而失败。

光绪三十年(1904年),曾汪源父子又到巴西采摘橡种回国,到海南岛,儋县那大附近的五岭地方,组成“侨兴有限公司”,后来又组成“侨植垦务公司”,试验种植橡胶林。由于技术不过关,橡树成活率很低。宣统三年(1911年),曾汪源父子再次携带巴西橡种归国,途经新加坡、爪哇等地,又购买大批橡苗,在那大附近水口定植。由于在水陆运输中延误时间,橡苗多数枯萎,成活率低。翌年,他们再次到南洋各地采购橡胶苗数百箱,约10多万株。种植后专人精心管理,获大面积成功,继而在四狗窟一带开垦“侨植耀”和“侨植生”等分园。

民国4年(1915年),曾汪源因病回乡,不久逝世。植橡事业由曾金城继承和管理。9年,曾金城创办了“开琼植橡公司”。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国际市场上胶价狂跌,海南胶业一蹶不振,他们已接近破产。曾金城一度回乡居住,不久又重整旗鼓。为发展植橡事业,曾金城的四个儿子相继来琼,父子兄弟艰苦经营,设“天任植橡公司”,连年扩种,到28年时,已种下新老橡树3万余株。是年,日军侵占海南,要挟他们合作经营,曾金城父子弃园逃回家乡。抗日胜利后,金城带着两个儿子渡琼,重新经营“天任”。1949年,曾金城因年迈体衰,遂由儿子陪同回乡,业务暂交同乡曾江、曾兴父子照料。曾氏三代植橡五次受挫,艰辛创业。解放后,人民政府十分珍惜他们开创的植橡事业,大力开发。现在琼海县的琼安胶园,仍有他们当年种植的橡胶树近100株。

何柳堂


何柳堂(1874~1933年),字与香,沙湾北村人。他出生于音乐世家,幼年时在祖父何博众的教育指导下,学会演奏琵琶。何柳堂7岁读书,十四五岁时喜爱学习武艺,骑射均精。光绪二十年(1894年),在广州背靶而射连中七箭考取了武秀才。辛亥革命后,何柳堂在香港“琳琅幻境”音乐部当音乐员,从事广东音乐的创作与粤剧研究。后来在“钟声慈善社”任广东音乐与粤剧教师,跟他学艺的有尹自重、丘鹤俦、钱大叔、吕文成、何大傻等人,后皆成为音乐名家。他从祖父何博众遗作《群舟攘渡》中得到启迪,创作了广东音乐《赛龙夺锦》,把刚劲、浑厚、亢奋的特色发挥得更为突出,感染力更为强烈。该曲面世,即流行海内外,被认作广东音乐的代表作。何柳堂还创作了《雨打芭蕉》、《饿马摇铃》、《七星伴月》、《鸟惊喧》、《回文锦》、《垂杨三复》等乐曲,至今仍常为人们演奏。

何柳堂是广东音乐典雅派的开创者,晚年清贫,患上了肺病,久治无效,在乡逝世。

何剑吾


何剑吾(1875~1939年),番禺沙湾镇玉堂村人(今属沙头镇)。在香港皇仁书院毕业,任沪海关英语教师,并在旅沪的粤人中创立“人镜学社”,被选为社长,从事反清活动。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广州河南海幢寺旧址,创办南武学堂,谢英伯为校长。翌年,何剑吾接任校长,扩大校舍,增招学生至130多人。南武学堂开男女同校风气之先。

何剑吾痛感国弱民困,提出以“坚忍奉公,力学爱国”为校训;倡导德、智、体三育并重,在校大兴体育教育。在他的推动下,南武中学的足球、排球、田径三大项目,成绩卓著。在第六届全省运动会上获团体冠军,第七届为团体季军。早期代表广东省或国家参加体育比赛的选手,不少是南武中学的学生。何剑吾注重师资质素,聘请国内著名大学的毕业生及留学生、教授来校任教。故南武培育了不少人才。

民国8年(1919年)何剑吾赴新加坡,曾先后任养正中学、南华中学、广仁中学等校校长。22年回穗,再度出任南武中学校长后,加建校舍,扩大班额,学生增至千多人,成为广州河南地区最大的一间中学。何生活朴素,每月薪金280元,除了个人生活所需,余剩的多送还学校或周济贫苦学生。

民国25年(1936年)春,他赴北平、上海等设黄晦闻纪念图书馆,后因病去香港治疗。27年7月14日病逝。

2,历史上有那些名人生活在番禺

  古应芬,字勷勤,亦作湘芹,广东省番禺市人(祖籍广东省梅县)。国民党元老。自小人私塾读书,1902年考中秀才,1904年他与朱执信、汪精卫、杜之林、胡汉民同时考赴日本留学,1905年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革命活动。1906年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科,升入专门部。1907年毕业归国后,历任广东法政学堂编纂、广东咨议局秘书等职。1931年11月18日因牙疾重症,不治逝世。
  陈树人:(1884~1948), 中国近现代中国画家。名韶、哲,别号葭外渔子、二山山樵、得安老人。广东省番禺县人,生于1884年2月9日,卒于1948年10月4日。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1905年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从事民主革命,出版《广东日报》、《有所谓报》,宣传革命主张是一位积极献身于民主革命的志士和爱国主义者。 早年师事广东花鸟画家居廉,与高剑父同窗,并结识其弟高奇峰,3人对于中国画的革新志同道合,被称为岭南三杰。
  邓世昌(1849~1894.9.17)晚清北洋海军爱国将领。字正卿。广东番禺人。少年时目睹西方列强军舰在中国海区横行,立志献身保卫海疆。1867年(清同治六年),考入福建船政局后学堂学习舰船驾驶。1871年,登“建威”练习舰练习航海,远至渤海湾和南洋新加坡、槟榔屿各口岸。后历任“海东云”、“振威”和“飞霆”等舰船管带。1879年(清光绪五年),调北洋水师任职。1881年1月,赴英国接收订购的军舰,驾驶“扬威”巡洋舰经地中海、印度洋回国,遂任该舰管带。1887年,以参将管带职衔再次赴英国,驾驶“致远”巡洋舰回国。
  高奇峰:(1889~1933), 中国近现代中国画家。字奇峰,后以字行,广东省番禺县圆岗乡人。幼时丧父母,在四兄高剑父的指导下研习绘画。早年在广州绘制玻璃品。1907年随高剑父赴日本,从学于日本画家田中赖璋。同年加入同盟会,从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翌年归国,继续做同盟会的秘密工作。1910年在中学任教,并在广州举办画展。翌年同高剑父等在上海创办《真相画报》和审美书馆,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后被袁世凯通缉,再次东渡日本。1918年任广东甲种工业学校美术及制版科主任。1925年任岭南大学名誉教授,并在广州开设美学馆。

3,华南理工大学1982-1986年的校长是谁

华南理工大学1982-1986年的校长是刘振群。 刘振群(1922年5月——2007年11月),男,江西临川人。著名陶瓷专家。1945年毕业于国立中正大学化工系并留校任教。曾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并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获中国陶瓷行业“终身成就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首次提出的整套窑炉热工理论,为建立中国式的现代化陶瓷工业窑炉体系开创出一条新路。 从上世纪50年代起,刘振群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还一直从事硅酸盐工业窑炉热工的研究,科研成果卓著。他对陶瓷龙窑的研究和考证,为解决国内考古学家和陶瓷工艺学家长期争论的问题找出了一条途径,将我国瓷的起源时间提早了几百年。他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陶瓷窑炉“辊道化、煤气化、轻型化、自动化”的发展方向,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陶瓷窑炉产业水平的提高。

4,历史上有那些名人生活在番禺

  古应芬,字勷勤,亦作湘芹,广东省番禺市人(祖籍广东省梅县)。国民党元老。自小人私塾读书,1902年考中秀才,1904年他与朱执信、汪精卫、杜之林、胡汉民同时考赴日本留学,1905年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革命活动。1906年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科,升入专门部。1907年毕业归国后,历任广东法政学堂编纂、广东咨议局秘书等职。1931年11月18日因牙疾重症,不治逝世。
  陈树人:(1884~1948), 中国近现代中国画家。名韶、哲,别号葭外渔子、二山山樵、得安老人。广东省番禺县人,生于1884年2月9日,卒于1948年10月4日。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1905年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从事民主革命,出版《广东日报》、《有所谓报》,宣传革命主张是一位积极献身于民主革命的志士和爱国主义者。 早年师事广东花鸟画家居廉,与高剑父同窗,并结识其弟高奇峰,3人对于中国画的革新志同道合,被称为岭南三杰。
  邓世昌(1849~1894.9.17)晚清北洋海军爱国将领。字正卿。广东番禺人。少年时目睹西方列强军舰在中国海区横行,立志献身保卫海疆。1867年(清同治六年),考入福建船政局后学堂学习舰船驾驶。1871年,登“建威”练习舰练习航海,远至渤海湾和南洋新加坡、槟榔屿各口岸。后历任“海东云”、“振威”和“飞霆”等舰船管带。1879年(清光绪五年),调北洋水师任职。1881年1月,赴英国接收订购的军舰,驾驶“扬威”巡洋舰经地中海、印度洋回国,遂任该舰管带。1887年,以参将管带职衔再次赴英国,驾驶“致远”巡洋舰回国。
  高奇峰:(1889~1933), 中国近现代中国画家。字奇峰,后以字行,广东省番禺县圆岗乡人。幼时丧父母,在四兄高剑父的指导下研习绘画。早年在广州绘制玻璃品。1907年随高剑父赴日本,从学于日本画家田中赖璋。同年加入同盟会,从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翌年归国,继续做同盟会的秘密工作。1910年在中学任教,并在广州举办画展。翌年同高剑父等在上海创办《真相画报》和审美书馆,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后被袁世凯通缉,再次东渡日本。1918年任广东甲种工业学校美术及制版科主任。1925年任岭南大学名誉教授,并在广州开设美学馆。

5,华南理工大学1982-1986年的校长是谁

华南理工大学1982-1986年的校长是刘振群。 刘振群(1922年5月——2007年11月),男,江西临川人。著名陶瓷专家。1945年毕业于国立中正大学化工系并留校任教。曾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并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获中国陶瓷行业“终身成就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首次提出的整套窑炉热工理论,为建立中国式的现代化陶瓷工业窑炉体系开创出一条新路。 从上世纪50年代起,刘振群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还一直从事硅酸盐工业窑炉热工的研究,科研成果卓著。他对陶瓷龙窑的研究和考证,为解决国内考古学家和陶瓷工艺学家长期争论的问题找出了一条途径,将我国瓷的起源时间提早了几百年。他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陶瓷窑炉“辊道化、煤气化、轻型化、自动化”的发展方向,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陶瓷窑炉产业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