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策划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婚礼策划网 > 婚礼旅行 > 正文

目录

1,萍乡采茶戏是怎样诞生的?

萍乡采茶戏是怎样诞生的?

那是明代的时候,江西茶叶名扬海内。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商纷纷来到江西采购茶叶。 到了清代乾隆年间,一支来自湖南的茶叶商队穿越了江西与湖南的交接,进入到江西萍乡地区。 这支商队进入萍乡之后,受到了当地民众的欢迎,当地的茶农热情地带领他们参观了茶园,并且组织当地能歌善舞的艺人,在吃饭的时候,为来自湖南的商人表演了极具特色的采茶灯戏。 在茶园的茶树下,湖南商人与茶农席地而坐,一边品茶一边欣赏表演。 一阵音乐声响起,16名娇小的童伶扮成采茶女,每队8人手持花篮鱼贯而入,来到他们的面前边唱边舞,手中做着采摘茶叶的姿势,口中唱道: 春日采茶春日长,白白茶花满路旁; 大姊回家报二姊,头茶不比晚茶香。 歌声清脆婉转,欢快明亮,让人听了之后就觉得心情愉悦。 在湖南商队之中,有一个商人带着的两个仆人有一手绝活,那就是湖南花鼓。 这两个仆人看到童伶们的表演,一时间也感觉技痒难耐,于是向主人请示了一下,拿着花鼓来到了童伶中间,加入了表演队伍。 花鼓声咚咚响起,仆人一边敲打花鼓,一边踩着鼓点载歌载舞。 童伶与仆人一同表演,双方谁也不甘心被对方压制,于是纷纷拿出浑身解数,希望能够打败对方。 没想到在这种情况下,两个表演一段时间的磨合之后,童伶与仆人配合的十分顺畅,就仿佛彼此之间排练过很长时间一样。 商人与茶农同时发现了这种情况,他们发现加入了湖南花鼓成分的萍乡采茶灯戏更加活泼欢快,比之前的采茶灯戏要增色不少。 于是茶农突然有了一个想法,让表演采茶灯戏的童伶与商人带来的会湖南花鼓的仆人互相学习,一起丰富采茶灯戏。 茶农的想法得到了湖南商人的赞成,毕竟湖南人相比一时新鲜的采茶灯戏更喜爱来自家乡的花鼓戏多一些。如果能让采茶灯戏与花鼓戏结合在一起,那么就算来到了萍乡,也能欣赏到家乡的戏曲,那也是一种享受。 最后,商人带着茶叶满载而归,他的仆人留在了萍乡地区,与茶农的表演队互相学习。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萍乡采茶灯戏中渐渐加入了湖南花鼓的味道,形成了具有湘赣特色的采茶戏。 萍乡采茶戏,是产生、流行于江西萍乡与江西、湖南交界地区的一种载歌载舞、乡土风味浓郁的地方戏曲。曾被誉为“江西的评弹”、“一朵绚丽多姿的山茶花”。 1895年,安源煤矿开采,湖南花鼓戏传到萍乡,给萍乡采茶戏的影响很大。《吴燕花》、《武功山英雄传》、《萍浏醴大起义》等剧目或取材于民间传说,或取材于近代革命历史。曲调分花鼓调、灯彩词调、歌腔、民歌小调两种。 采茶戏内容贴近广大劳动群众生活,它人物少,布景简单,与其他戏曲程式相比,更具生命力,尤其便于山区流行。 所以,自采茶戏在江西诞生后,很快传遍与之相邻的闽、粤、湘等地,尤其是客家人聚居地区,竞相传演,蔚然成风,成为客家人最喜爱的戏曲形式之一。 萍乡采茶戏在明代是自演自娱的,属于“自乐班”时代,是受到社会上的尊敬的。因为当时演出《九龙山摘茶》这类灯戏,内容大都是欢庆升平的,如戏中的摆字灯,就有“天下太平”的摆字表演。 到了演杂套戏的三角班时代,由于剧目的内容,大都是以男女爱情为题材,而表达爱情的观点与方式。如《反情》、《睄同年》。 有的还以喜剧的方式,从反面对社会的现实生活进行讽刺、揭露、批判,如《大劝夫》、《满妹贺喜》等。 萍乡采茶戏歌唱细腻见长,吴侬软语娓娓动听;演出中常穿插一些笑料,妙趣横生。尤其客家乡音演唱,抑扬顿挫,轻清柔缓,弦琶琮铮,十分悦耳。经过历代艺人的创造发展,曲调流派纷呈,风格各异。被后人称为“江西的评弹”。

2,萍乡采茶戏的介绍

萍乡采茶戏是江西采茶戏的一个分支,亦名萍乡地方戏。是在江西傩舞、灯彩的基础上,兼收湖南花鼓戏、赣南采茶戏、汉剧、粤剧的营养,逐步发展壮大而形成的,流行于萍乡全境及相邻的万载、宜春、铜鼓、宁岗、浏阳、醴陵等地。1萍乡采茶戏是一种载歌载舞、乡土风味浓郁的汉族戏曲剧种。萍乡采茶戏是江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萍乡又哪些民风民俗、文化特色|

1、萍乡传统烟花制作技艺 萍乡上栗是中国烟花爆竹的发祥地。 当地烟花爆竹生产历史悠久,烟花爆竹的发明者李畋便为上栗人。 据《唐史》记载:“李畋,江南西道袁州府上栗麻石人氏,生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四月十八日。”据说他曾用自己发明的爆竹,帮助唐太宗李世民驱除山魈邪气,使其龙体康复。 2、莲花打锡 2000多年前,莲花就有锡制品。 清康熙年间,皇上曾下旨由街头村锡匠打造锡钱币。 莲花打锡工具简单,工艺讲究。 有“三分打,七分磨”之说。 莲花锡器精细匀称的锡花、弧线优美的造型、雕刻精美的装饰,堪称民间手工一绝。 3、萍乡春锣 萍乡春锣是流传在萍乡一带的由“报春”演变来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每逢春节之后,报春人身背锣鼓,挨家挨户去告诉人们当年的家事季节,提醒人们注意及时播种、耕田。 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普及,春锣演唱的内容开始改变,成为向人们恭贺新年、传吉报喜,并逐步发展到说人物、扬善贬恶的一种艺术形式。 4、莲花茶灯舞 “茶灯舞”又名“茶灯闹春”,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在莲花县六市、高洲、坊楼等乡镇广为流传。 村民每逢喜庆佳节,常以“茶灯舞”上门祝福。 每到一处,主人门外鸣放鞭炮相迎。 表演者入堂屋,高喊“恭喜发财”等赞语。 该舞蹈由15人组成男女群舞。 它通过各种灯彩的舞姿变化,绘成了“双龙出水”、“蛟麻花”、“上南天门”、“蛇退壳”、“双龙摆尾”等一幅幅画面。 “茶灯舞”的表演形式特点是:画面多姿,载歌载舞、间有道白、滑稽多趣。 5、安源面塑 安源面塑是一种民间传统美术。 既有美术观赏价值又有贡品价值。 它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扩展资料: 萍乡市,是江西省下辖市(地级),位于江西省西部,东与本省宜春市、南与吉安市、西与湖南省株洲市、北与湖南省长沙市接壤。 地处东经113°35′~114°17′,北纬27°20′~28°0′之间。 萍乡是江西的“西大门”,在赣西经济发展格局中处于中心位置,素有“湘赣通衡”、“吴楚咽喉”之称。 因古代萍乡生有一种水面浮生植物萍草,是萍草之乡而得市名。

4,萍乡民俗文化

萍乡民俗文化绚丽,采茶俚调、民间灯彩、古朴漆画繁衍流传,历久弥新。渊源于楚巫的傩文化"三宝俱全"(傩面、傩舞、傩庙),被称作"艺术的活化石"。在民间的群众艺术活动品种多、活动多,代代相传。至今仍保存下来并在民间流传的尚有30余种:春锣、渔鼓、花锣鼓、茶灯、牛灯、渔仔灯、围鼓、风筝舞、莲花闹、扑蝶舞、泥塑、瓷雕、盆景、彩扎、竹编及民间绘画(农民画、磨漆画、剪纸、烙花、微雕、根雕)等。特择要简述1种。春锣-最具有萍乡特色的。春锣起源于清末,兴于民间,流行萍乡及宜春、万载、浏阳、醴陵、等周边县(市)。艺人用红绸系一面直径为15公分的小鼓,鼓边挂一面直径比鼓大2-3公分的小锣。击鼓敲锣做过门,春节时走门串户向人报春。唱词多为每句7字,两句韵,语言为地道的萍乡方言,通俗情切。曲目均为短篇,多为见赞(看见什么赞什么)。建国后,唱词的内容扩展到时事、故事,计划生育、新人新事等,篇幅扩大到中篇,形式上也加上了二胡等乐器伴奏,更为优美,很受群众喜爱,成为各种文艺晚会演出的重要节目之一。新曲目《敬酒歌》、《千年春来万年丝》、《见赞》、《巧媳妇撮合老鸳鸯》、《喜盈门》等录制成光盘,发行5万余张,风行一时,能唤起海内外萍乡籍同胞的思乡激情,是港、澳、台及海内外萍乡籍同胞欢迎的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