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潼关》翻译和原文
一、《潼关》译成现代文:
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秦岭山脉进去潼关以后就再也不知道何为平坦。
二、《潼关》原文:
潼关
谭嗣同(清代)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三、相关延展:
(一)注释:
1.潼(tóng)关:关名。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
2.终古:自古以来。
3.簇(cù):丛聚。
4.河流:指奔腾而过的黄河。
5.束:约束。
6.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
7.解:懂得。
(二)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十四岁时所作,为公元1882年(光绪八年)。此年春,诗人从浏阳起身,往其父亲谭继洵任职地甘肃兰州。途经潼关,诗人被眼前雄伟壮丽的景色所深深吸引,由衷唱出了这首赞美之歌。
2,潼关原文及翻译朗读
《潼关》原文及翻译朗读如下: 原文: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翻译:古往今来的云气簇拥着潼关城隘,此时萧瑟的秋风声将我的马蹄声吹散。望去表里山河,黄河到了这里虽然已经进入到广阔的关中平原,却还是显着被束缚,向西而去的群山全无平坦,一山更比一山高。 作者介绍: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汉族,湖南浏阳人。是我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少时师从欧阳中鹄,后加入维新派。 《潼关》赏析 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 紧接着,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潼关》
3,潼关谭嗣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潼关》这首诗通过描述诗人途经潼关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了潼关的独特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热爱,以及对万马齐喑、风雨如磐的社会现实的隐隐忧虑,也表现出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
这首诗由清末政治家、诗人谭嗣同所创作。全诗内容为: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翻译: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诗人在这首诗中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扩张式的、外拓型的心态。这是一种在新旧社会交替之际所急需的新型人才应有的精神状态。它昭示了诗人短促而轰轰烈烈的一生,即将就此展开。此诗是诗人十八岁时所作,为光绪八年(1882)。此年春,诗人从浏阳起身,往其父亲谭继洵任职地甘肃兰州。途经潼关,诗人被眼前雄伟壮丽的景色所深深吸引,由衷写出了这首赞美之诗。
4,潼关谭嗣同是什么题材的诗歌
《潼关》是清末政治家、诗人谭嗣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摘要】
潼关谭嗣同是什么题材的诗歌【提问】
属于七言绝句【回答】
《潼关》是清末政治家、诗人谭嗣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回答】
七言绝句是体裁【提问】
问这个题材【提问】
属于借景抒情题材诗【回答】